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
被我们误解千年的名言,真相却截然相反
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,几千年来,产生了无数名言警句,让后辈受益匪浅。但是,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之中,有些流传度非常高的名言警句,被我们误解了上千年,甚至意义变了一百八十度。有的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出错而致,单从字去理解去了,因此有的是只看到点,而没有看面,导致理解有偏颇。以下这些被误解的名言警句的真实意义又是什么呢?
1.无毒不丈夫
这句话在影视剧中,被经常引用,强调一个大丈夫,要有毒心才能成就大事。首先,我们要知道,古代对于“丈夫”的解释是“有志气、有节操、有作为的男子”。这种解释,说明“丈夫”一词,完全是褒义的,毫无贬义之意。那么,又怎么会有“无毒不丈夫”之说呢?其实,这句话是流传过程中出错而出现的。原话中“无毒不丈夫”中的“毒”本来是“度”字。因此,“无毒不丈夫”本应为“无度不丈夫”。这样解释,也就合情合理了。
2.相濡以沫
“相濡以沫”常常用来形容两个人为了爱,宁愿在困境中挣扎的场面。“相濡以沫”出自《庄子》的《大宗师》一篇中,其原文是“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”。因此,庄子并不提倡“相濡以沫”的痛苦,而是提倡“相忘于江湖”的自由自在。
3.人不为己天诛地灭
用现在的语言来读这句话,很容易解释为:人如果不为自己,就会被天地诛杀。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”最早出自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。我们知道,佛教是一个提倡 “利他”的体系,所有佛经中,都没有“为自己”的说法。因此,将“人不为己”解释为“人不为了自己”,显然是不对的。其实,这句话中的 “为”不是第四声“为”,而是第二声的“为”。从这个角度去看,“人不为己”就应该解释为“人不做好自己”。因此,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”整句话的意义就是:人如果不遵循天道做好自己,就会被天地之力所反弹而受到伤害。
4.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
这句话常常被长辈所引用,意为不成家立业、不留后代,是对家族最大的不孝顺。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出自《孟子》,原文是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,君子以为犹告也”。从原文中,不难看出,这里的“无后”,可不是一般所理解的“没有后代”;“无后”正确的解释应该是“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”。因此, 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这句话的解释应为:不孝顺分为很多种,但是最严重的莫过于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。
5.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
对于这句话,一般的解释是:天地不仁慈,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猪狗来看待。此语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原文是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。其实,结合《道德经》的思想,不难知道,原文的真正意义是: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圣人也是如此,将所有百姓都一视同仁的看待。锺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史》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《〈老子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》(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),对此有所驳正。云:“吾统观《老子》全书,知其说之出于穿凿,未足据为定论也。”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:首先,从语言上来看,所谓“仁者,人也”的说法,是求其语源,不是等义。“‘人’字乃抽象名词,非具体名词也。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,而以人易仁则不可。”而且依胡适之说,也只能说“非仁”,不能说“不仁”。何况此句之下又有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之语,总不能理解为“圣人不是人”吧?其次,从《老子》全书来看,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、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,都是《老子》之言。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,证据是不足的。再次,胡适之误,是信了王弼关于“刍狗”的误说。王弼之说,分刍与狗为二物,说天不为兽生草,而兽吃草;天不为人生狗,而人吃狗。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。实则刍狗是一物。《庄子·天运篇》载师金之言曰:“夫刍狗之未陈也,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尸祝斋戒以将之。及其已陈也,行者践其首脊,苏者取而爨之而已。”(意思是: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,用盒子盛着,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,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。等到祭献以后,就废弃了,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,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)“以万物为刍狗”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,用时尊荣,用后即弃之如弊屣,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。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。“刍狗”就是扎草为狗形,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,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。祈祷之后,侍祭者可享用祭品,而刍狗即便弃置,人踏车轹,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,一烧了事。我们看汉、魏、晋文献中的记载,就可以明白。《淮南子·齐俗篇》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,用青黄色来文饰,蒙上绮绣,缠着红线,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,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。等到用完之后,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,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,有谁看重它们呢?许慎在其下注:“刍狗,束刍为狗,以谢过求福。土龙,以请雨。”很显然,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,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。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,土龙是用来求雨的。《说山篇》也说“刍狗待之而求福”。《说林篇》又说:“譬若旱岁之土龙,疾疫之刍狗,是时为帝者也。”这就说得更清楚了,刍狗的一个大用处,是瘟疫流行之时,用来祭神求福的。这时,它的位置,俨然是帝王一般。自然,用后就扔了。刍狗祭祀之前,位置尊崇,极尽荣华,祭祀之后,立即废弃,车轹火烧,已如上述。而《三国志·魏志·周宣传》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,也很有意思。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,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,说是梦见刍狗了,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。不久出行,果然遇到丰膳。后来又说,又梦见刍狗了,周宣说:“你要小心,会堕车折脚。”不久,果如其言。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,周宣说:“特别要注意呀,你家将失火。”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。问的人后来说:“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,为什么这么灵验呢?”周宣说:“这是神灵让你说的,和真梦没什么不同。”问的人说:“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,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?”周宣说:“刍狗,是祭神之物。祭祀初毕,祭品可以分人,所以得到美食。祭祀结束,刍狗为车所碾压,所以会堕车折脚。这之后,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,所以会失火。”(宣曰:“刍狗者,祭神之物。故君始梦,当得余食也。祭祀既讫,则刍狗为车所轹,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。刍狗既车轹之后,必载以为樵,故后梦忧失火也。”)
6.以德报怨
此句的出处是《论语》,原文是:或曰:以德报怨,何如?子曰: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从原文中可以看出,孔子并不提倡“以德报怨”,而是说“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。以德报怨原句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 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“以德报怨”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,并不是结论。原来在孔子这句”以德报怨”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,子曰:”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!”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:老师,别人打我了,我不打他,我反而要对他好,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,让他悔悟,好不好?”孔子就说:“你以德报怨,那“何以报德”,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,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;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,你就应该“以直报怨”,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,不卑不亢,事情该咋办咋办,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。可是别人打了你,你就应该“以直报怨”,“直”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见的,相对来说,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解释,把“直”解释成对等的东西,此种解释也颇与辞典相合(存在争议,古代汉语词典中无上文所说意象,但无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说法是对是错,根据词典,可能的意象是“公正合理”,如是非曲直,理直气壮,耿直等)。
7.无奸不商
无奸不商,贬义词,意思是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,亦可理解为商人都是奸诈的。常与无商不奸连用,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,反过来的"无商不奸"意思就是商人都是奸诈的。大多数时候无奸不商和无商不奸连续使用,略带俏皮更显寓意,带贬义。“无商不奸”是后人杜撰的,原意为“无商不尖”。 “无商不尖”,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,故有“升斗小民”之说。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,以保证分量准足。银货两讫成交之后,商家会另 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,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“尖头”,尽量让利。量好米再加点添点,已成习俗,即但凡做生意,总给客人一点添头。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,这一小撮“添头”,很让客人受用,故有“无商不尖”之说。 “无商不尖”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,“足尺放三”、“加三放尺”;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;十里洋场的上海,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,“老大昌”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。总之,商家尽量让利,以博得回头客,获得客人的赞许和肯定,这些行为和做法都可以叫做“无尖不商”。市场经济初期,市场法制法规不健全不完善,加上不法商人为暴利所驱,出现很多伪劣产品,消费者就大骂奸商;在现在的经济制度下,许多合法商人仍然可钻一些法律的漏洞以牟取暴利,这时旁观者也会说奸商;在正常的经济行为中,商人也会想很多办法赚取最大的利润,其中就必然就会采取很多技巧以减小成本,消费者看在眼里口中也会说“无奸不商,无商不奸”。经济行为是生意人牟取合法利润的正当行为,利润是商人的唯一目的,在合法的前提下商人的“奸”其实是一种聪明,但是制造伪劣产品以牟取利益的商人就是真正的奸商了。
- 上一条: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本意思被误解千年
- 下一条:中国古代四大美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