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
历史真相让我们看到不一样吴越之战
公元前494年,为父报仇的吴王夫差攻打越国,打败越王勾践,出乎意料没有杀勾践,而是放他一条生路,这就为越王“卧薪尝胆”翻盘灭国。为父报仇的夫差为何没杀死勾践呢?
史书《左传》以及《国语》的观点:勾践被击败后,派人与夫差谈判讲和,表示愿意向其称臣并献上大量的美女、珍宝和土地作为求和条件。而狂傲自大的吴王夫差完全不顾贤臣伍子胥的劝阻,反倒听信馋臣太宰伯噽的建议,接受了勾践的求和条件放其生路。到了诸如《韩非子》、《吴越春秋》、《说苑》等秦汉典籍中,更是出现了勾践率群臣亲自到吴国为奴,为夫差刷马开道,后来司马迁的《史记》等诸多史籍所采纳,于是就形成了今天大家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:“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川终属楚;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”这句非常出名的对联,前半句讲的是项羽破釜沉舟,以少胜多打败秦军的故事,后一句讲的是越王勾践能忍常人所不能忍,最终打败了吴国,报得大仇。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,主要就是越王为了报仇,在自己的卧室悬挂苦胆,每日提醒自己,不忘当初战败之苦,最终才得以打败吴王夫差。首先来看看吴越两国为什么会结怨,这还要从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 [ hé lǘ ]说起,在公元前519年的时候,吴国打败楚国,成为南方的霸主,四年后阖闾即位,刚即位的吴王阖闾雄心勃勃,想要吞并周边的邻居越国,但是苦于没有机会,直到公元前496年,越国上代国君去世,勾践即位,吴王阖闾就趁着越国刚刚遇到国丧,民心不稳,发动战争。然而自信满满的吴王阖闾却被勾践所败,还在大战中受了重伤,回国不久后就去世国,吴王阖闾遗嘱就是叫夫差一定要灭了越国为他报仇。于是,新上位的吴王夫差就牢记他父亲的交代,时刻都想着要为阖闾报仇。
然而,2008年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香港抢救回归的一批楚简,捐赠给清华大学命名为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》中有一部被称为《越公其事》的书籍,详细记载了夫差和勾践的故事,让我们看不一样的历史。书中对于夫差为何没杀勾践的解释,与后世史书中添油加醋的定论有着不小的差距:比如夫差骄横跋扈、贪财好色、刚愎自用、疏忠臣近小人等昏君形象,在书中只字未提。然而却是这样记载:当时的吴、楚两国虽然一直都处在敌对和战争的状态,但这批由楚国人所编篡的史籍中,吴王夫差不但对越国使者十分客气,而且对前来劝他的伍子胥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,更没有说用苛刻而屈辱的条件去逼迫越国,自始至终都是一位谦逊克制且有理有节的明君形象。而对夫差没杀死勾践,一鼓作气灭了越国的解释是:吴国当时自身实力不足。从史事和事态的发展来看,这样的记载应该才是最合理的。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劳师远征的吴国军队虽说战胜了越国,但自己也已经死伤过半了,而且又是在一片蛮荒之地的越国境内,补给也很难跟上。而在越国派来求和的使者嘴中,越国的军队并没有彻底被消灭,一旦吴国不接受求和而试图彻底毁灭越国的话,越国还有八千将士可以拼死一战。基于这个原因,夫差左右权衡了许久,觉得没有获胜的绝对把握,甚至还有可能会被越国翻盘,所以才被迫和接受了越国的求和。至于勾践和其大臣,并没有受到半点侮辱,说其沦为吴国的奴隶更是子虚乌有。
我们从今天的史书看到的吴王,并不是那种狂傲自大,不分忠奸,喜听馋言的小人,而是一位兢兢业业贤明君主,但历史的变迁,却被成王败寇而误载一段错误的历史。在越国再次强大起来的吴越战争,吴国的覆灭吴王为灭国选择自杀,勾践虽曾试图阻止夫差自杀,且许诺赐给他封地和仆从让其颐养天年。吴王死后,吴国灭亡。然而“卧薪尝胆”的故事让我们误读了这一段历史,后世诸人还加以效仿。读史明鉴,然读错误的史事时就要加以理解分辨,是否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。历史是胜利者写的,清兵入川屠杀四川人到了绝户之境,张献忠的部队失败后,将屠川的史事全部嫁祸给了张献忠,你若有兴趣去翻查历史,不难为张献忠翻案!
- 上一条:迪拜的天气及最佳旅游时间
- 下一条:阿曼旅游有哪些旅游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