纸上谈兵并非赵括,史书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

来源:网络 发布:2020年05月22日 作者:清风扬 人气:2267
死去云知万事空,对于逝者赵括,我们一直用纸上谈兵来形容他,好在历史记录了这些过程,通过考古和我们今天的搜集信息量这么强大,通过信息的整合我们发现事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,是时候为赵括平反了。

       对于这场长达三年之久的长平之战,史书上记载的秦军六十万人,赵军四十五万人,这个人数,至今都有争议,战国当时七国总人口约2000万人,秦国占三成约600万人,而赵国为秦的三分之一强一点点约230万人,而常规部队来说秦国约60万人,战争时期动员的人数可能接近百万人,赵国常规部分就23万人,战时动员约40万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,战国后期,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攻打赵国,王翦向秦王要60万大军,秦王不愿,那可是秦国的全部军队,这是三十年后的秦国,赵括所处的时候,他们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王翦伐赵的时候的军队数量。还有一个原因,长平之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,王龁为上党之地攻打韩国,韩国将上党送给赵国,赵国为了眼前利益将战火引入,这只是一场土地之争,所以从战争的性质就可以知道,秦国60万和赵国45万人的长平之战,人数是不太可能的。
       从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上党之地的战争打响,起初秦军就取得了优势,赵将廉颇只能依险地据守,这一守就是三年。从战争的结果来分析,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投入战斗的人数在30万以内,赵军在20万内,坑杀40万人应该笔误,14万人比较准确,但这14万是战死的,真正死于坑杀的,5万人左右比较可靠,这样按白起列传记录秦军死亡过半,也就是说双方死亡人数相当也是14万人左右,这样秦军余下十多万人对5万的人降兵可以为我们接受。若是秦60万人死亡30万,而赵军死5万,余40万人投降,这怎么可能呢?长平之战之赵国所以将活埋人数放大,最主要是一个原因正如何晏所说:“白起活埋赵国的四十万大军是个大骗局。他当初答应投降了没事,结果人家投降了,他又全部活埋,这不单是个残暴的问题!从此以后,白起再也难以得意了,也增加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困难。战与不战都是死,还不如轰轰烈烈,所以白起这一战,实为秦国的统一增加了难度。”坑杀的目的是没有多的军粮,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放回有生力量,然而在道义上损失就大了。这样很容易让敌人在战场更加舍身,同时还可能得到六国的救援,因此,这一战,实际可能是延迟了天下的统一

       赵括有无军事才能,两个史实很说明问题:
       第一,史载,赵军被围46天,军中早已无粮,到了人吃人的地步,然军队仍没有崩溃,在主帅的指挥下有组织的进行突围。到赵括死于突围乱箭之下,余下赵军丧失斗志,选择投降。足见赵括在军中的领导地位。
       第二,《史记·白起列传》记载,"今秦虽破长平军,而秦卒死者过半,国内空"。以致秦军无力顺势攻占邯郸。从这点来看,赵括也并非无能鼠辈,只不过一开局就遇到了过于强大的对手。
       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载:“秦攻赵长平,赵无以食,请粟于齐而齐不听。”战略相持赵国无法继续支撑下去,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,战争相持三年,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,更急于结束战争。加之阏与之战,赵奢大败秦军,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,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,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,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,用赵括替换了廉颇。其实“纸上谈兵”的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旨意,换将是赵王主动和无奈的选择,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大决战的想法的体现。赵括和赵王关系很近,《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记载赵括举荐李牧给赵王,赵括的军事才能赵王肯定是非常认可的。
       我们来看后世记录的赵奢如何评价的赵括:赵奢作为良将,品格高尚,他不循私情,“受分之日,不问家事,”其子赵括幼学兵法,言兵事,聪明强识,自认为“天下莫能当”。但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战经验。赵奢以此“不谓善”,他对妻子说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,若必将之,破赵者必括也。”现在我们分析下:知子莫如父,赵奢用奇袭取得了阏与之战的胜利,秦从商鞅实行军功制以来,对于六国而言,虎狼之师的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,赵奢清楚的知道,赵国只怕是很难再有机会战胜秦兵了,而自己的儿子,能力很强,兵法理论远超他自己,但赵国在变弱,而秦在变强大,这对赵括的军事生涯必定是可悲的结局,只有利用这一点纸上谈兵来改变赵王的看法,所以才说若必将之,就是在危难的时候,破赵者必括也,说白了就是括性命将休矣。赵不将括即已,就是希望这样能保住他的命。才有后来的赵母说,赵奢带兵,将赏赐的分给部下,军功让给有军功的将领,而赵括得到的赏赐却拿回家里,这一点才是赵王所看重的。从卫青和霍去病的事件就能看出其中的原由,卫青对士兵和有功的将领和赵奢差不多,而霍去病呢,汉武帝赏赐的好吃的,从不分给士兵,最后装在车子里烂掉,丢掉,便是汉武帝对他的重用程度最后远超卫青,不正是一个道里吗?那就是赵括和霍去病的做法让两个领导看到,这样的人没有野心,如何不加以重用。赵奢想用这样方法来救他的儿子,但很难改变赵王对赵括的认可。从赵括举荐李牧就充分说明赵括识人才也是有独到眼光的。
       长平之战换赵括,有秦王用计的一方面,也是赵王的无赖之举,三年的战事,同时还要防北方,军粮供应不上,输是必然的事了,廉颇除了守到最后投降撤兵,已没有其他出路,这时赵王才派人去秦国议和,秦用议和之事麻痹各国不派援军,当赵国确定将廉颇换为赵括时,秦国为了能一举取得胜利,悄悄启用白起,这不正是为了防赵括吗,赵奢在阏与取胜,秦国可不想让赵括有可乘之机,若非如此,秦怎么会隐瞒白起战前总指挥的事呢?对于赵括来说,他已无可能使廉颇防守打法,对于无军粮可供的赵括来说,只能将计就计出战,在战斗中寻找机会取胜王龁。然而白起的到来,使秦兵士气大增,秦兵处于兵多,有粮,加上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,攻城70余座,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受封为武安君的白起,在秦兵绝对优势下,赵括仍能以接近1比1的伤亡,被围能坚持46天,赵国如果有救援,赵括也可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光辉的篇章,这就是隐藏在历史事件中不为人知的赵括的另一面,你还能用纸上谈兵来贬低赵括吗?
       我们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不公的。赵奢被称为马服君,赐姓马,你如果有兴趣,你看看,西汉末年,东汉初年的马援,就是赵括的后人,他的传奇一生,你就知道,赵家的兵法有多厉害了。